Presses of Autobiography

sva

Visual Arts Press

MengChih Chiang, MFACA Alumna and Faculty, Published Her Autobiography with Great Success

by MFA Computer Arts
New York, August 8, 2018



MFACA alumna and faculty MengChih Chiang (MFA 2013 Computer Art) had her autobiography book 不認輸的骨氣 (The Spirit of Undefeated) published in June 2018 in Taiwan. She shared her stories from Taiwan to NYC in which she overcame the long-term depression through running and kept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for her master degree in New York.

Despite her family economic hardship, Meng has been eager to be an artist since her childhood. She learned art by self-taught, earned government scholarship to study abroad, and won numerous international awards. Her life sets an example for many students who chose art as their career.

For many people in Asia with similar background to Meng’s, it’s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them to come to USA to pursue their dream. In Meng’s book, she elaborated her point of view to encourage the young generation by embracing, or even appreciating imperfection, frustration and failure in life.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she said.

Meng has completed the book-signing tour in Taipei, Taichung, Kaohsiung and Pingtung, Taiwan in July. Each event attracted hundreds of people and made her book the Top 4 bestselling book in Eslite Bookstore, which is the largest retail bookstores in Taiwan. In addition, she was invited to many broadcasts, TV programs for exclusive interviews, and gave public speeches to high schools, colleges and listed companies.

She will have a book-signing event soon in New York City.

You can order MengChih’s book here (website in Chinese).


IOH 開放個人經驗平台

從屏東到紐約,橫掃國際大獎設計師江孟芝:人生從沒有為時已晚,在該要求自己時,絕不要手軟

by 林立麗
June 3, 2018

旅美設計師江孟芝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研究所,其畢業設計《陌語莫語》(A Strangers to Words)不僅榮獲德國紅點視覺傳達設計大獎、美國 IDA 國際設計獎、Google Chrome 創新實驗網站與英國流明獎等多項肯定,作品更巡迴世界展演。

在美工作期間,Nike、M·A·C 彩妝、資深堂以及風靡全球的線上遊戲《英雄聯盟》都是孟芝的客戶,她在 29 歲便當上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所講師,年紀輕輕就立下如此輝煌的經歷。(特別推薦─更多孟芝留美故事都在江孟芝 I Mengchih Chiang 臉書專頁)


每個光鮮亮麗都是不簡單的跋涉,每個榮譽勛章都是不認輸的意志



然而,許多人所沒看見的是,能擁有這些耀眼的成績,全是孟芝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與時間所掙來的。她從小成長於台灣屏東鄉下,家中經濟來源僅靠母親賣保險維繫。

在這樣資源匱乏的環境下長大,生活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孟芝依舊對藝術著迷,小時候一拿起畫筆,她便迫不及待在家中牆壁上塗鴉,國小放學後,她躲進鎮內唯一的書局,小心翼翼地翻閱著店裡稀少的藝術叢書,也因此迷上做紙雕、拼貼、拓印等手工藝。

原本只是把藝術當興趣經營,但內心的渴望卻益發強烈,直至要升高中時,孟芝才第一次和家人表達想報考美術班,家人由於擔心未來工作問題,原本是不支持,經過許多溝通後,態度才逐漸軟化。

「這是我的選擇,以後不賺錢也沒關係,請讓我選擇一個我喜歡的科系或職業。未來最壞的打算,我都可以承擔,我願意去承受自己選擇的結果,而我現在一定要去試。」

那時候是她第一次和正統美術訓練沾上邊,有些人可能覺得美術班不過是畫人體、靜物素描,每個人都畫一樣的東西,有什麼好玩的?但對孟芝而言,每次練習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體驗,是她終於能在學校學習自己熱愛的事物、開心地創作。在每次能自由發揮的主題下,她奮力嘗試,累積創作能量,她也不清楚自己能憑著這股傻勁走多遠,只知道如果自己現在不走,未來肯定會後悔。


世界不會因你的抱怨而變好,但你可以先把自己做好


大學進入師大設計系就讀後,第一個令孟芝衝擊的是自己與同儕在設計基礎上的差距,很多北部同學可能從國高中就開始接觸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繪圖軟體,而自己卻是到大二才開始學習,為了追趕上別人的進度,她買書自學,同時還要忙著打工賺取生活費。

又為了探索自己喜歡的設計領域,孟芝跨系、跨校去選修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相關課程,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推向新的挑戰,接受不同的設計刺激。

「每次都是到了班上,發現大家都非常厲害了,我才開始學,但沒關係,至少我還有學習的機會。」

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教會了她,當實力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野心時,更要沉住氣、潛心學習,先把自己做好,當你全心投入於學習,哪裡還有餘力去抱怨起點的不公平?雖然命運總愛折磨人,不會讓你光憑努力,就能如願抓住每個機會,但是你花多少努力,自然能看見自己有多少成長。


雖然很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是在設計裡迷了路


孟芝在大學遇到的第二個挑戰是「要為了比賽做設計」,國內大學的設計教育偏向去迎合評審的方向或口味,老師常會要求學生參賽,讓全班都做同樣的主題,而且很在乎比賽名次。的確,做設計是該考量到能否讓他人理解,但如果單純為了滿足客戶端喜歡的風格而做,裡頭沒有任何的自己,還能稱為是個人創作嗎?

「設計是為了客戶,是為了讓別人了解,所以你要把自己縮得很小,去滿足別人的需求,我可以懂這些意思,但在過程中,我漸漸覺得自己是在做『別人的東西』,我的風格變得很破碎,看客戶端是什麼,就必須給符合的設計,這讓我很迷惘,於是我就想:我自己到底是什麼?」

特別是在大學相對自由的環境,不放手讓學生去做自己喜歡的,而是急於要他們對業界的標準百依百順,豈不是在消磨學生對創作的熱情?這樣的教學環境又如何能孕育出前衛性的設計?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孟芝更篤定出國留學的志向,她從大學才開始接觸到外國藝術家,發現自己還沒看過的世界實在是大到無法想像,孟芝最喜愛的莫過於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不僅僅是著迷於她魔幻般的作品,更是受她的生命故事所啟發。

這名飽受精神疾病所困擾、長期被日本社會保守風氣所壓抑的女性在 1950 年代獨自來到紐約,語言不通、更沒有人脈,前途一片渺茫,她唯一肯定的是,她想要創作,堅持把所有的錢都孤注一擲於創作,即便還沒有遇到賞識自己的伯樂,她還是拚命地畫,把她對生活的掙扎、腦中的想像通通畫出來,在極其艱困的環境下,孕育出充滿生命力的前衛創作。

不過,孟芝也明白以個人經濟條件,要大學畢業後馬上出國,估計是不可能的,於是她決定把準備期拉長,從大學就開始加強語文能力、跑教育展來認識學校,畢業後一邊做網頁設計的工作來累積作品集,一邊準備教育部留學獎學金考試,小心謹慎地踏穩當下的每一步,即使是繞路也沒關係,那些在業界打滾的日子令她更了解自己缺乏什麼、真正想追求什麼,讓她日後在紐約的學習更有目的性。


在截然不同的設計環境,放手一博


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第一堂課,老師劈頭就問她:「你想要做什麼?你希望說的故事是什麼?」這樣開放性的提問是孟芝在台灣教育環境下鮮少聽見的,他們尊重個人的主體性,老師不會「指導」學生,而是先看學生想要什麼,才去「引導」,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設計師,由你自己決定;你需要什麼樣的資源,由你主動向老師要求。

「我決定在研究所不要做任何跟商業有關的東西,我要做很實驗性的,別人看不懂也沒關係,這是為我自己而做的作品,因為你這輩子可能就是在研究所的兩年能做自己的東西,畢業之後的 40 年都只能為客戶想要的風格服務,所以我很珍惜這兩年的時間。」


想獲得別人的尊重,不需要忙求認同


但是,孟芝留美期間也不是完全沒有碰商業案子,她剛來到美國時,戶頭僅剩 3,000 美金,為了維繫生活所需,她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寫成企劃書向學校爭取助教獎學金,除此之外,就是瘋狂地接案、不斷尋找案源,一開始向留學辦事處毛遂自薦、對身邊的朋友詢問:「有沒有人需要做網頁設計?」再者把個人作品放上學校的 Behance,讓有設計需求的客戶能更容易找到她。

「所以在國外,是不是外向的人比較吃香?內向的人需要為此改變性格嗎?」是許多人常有的困惑,但孟芝發現外國雖然重視人際發展,但拓展人際網絡的關鍵不在於忙著交際應酬、拚命向所有人攀談來留下好印象,而是在於你能主動為別人做什麼,以及實際上又做了什麼。你不用走進人群譁眾取寵,而是有信心地表達自己擅長做什麼,別再害羞地把自己全部藏起來。

活潑外向的人或許走到哪裡都比較討喜,但要維持長久的關係,卻不是這麼單純。本身內向可能會讓你失去一些機會,但違反本性則會讓你失去全部的快樂,其實,內向從不會讓你吃虧,吃虧的是你沒有貨真價實的本事。

「做你自己就好了,把自己的樣子做好,而不是去迎合他人,接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多愛惜自己一點,傾聽自己,欣賞自己的缺點,用最真誠自在的態度和別人交流。」


不管過什麼生活,至少是我的選擇


作為窮學生,孟芝為了討生活而疲於奔命,但環顧四周同學,大多數人的家境都不錯,有的甚至是富二代,他們一天的開銷等同於自己兩三個月的生活費,孟芝內心當然曾感到不是滋味:「為什麼別人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我都要努力很久、很久、很久才能做到?」

後來她才逐漸釋懷:

「我們就只是處在不同的生活型態而已,他們因為有家庭的支持,生活可以很有餘裕,能去 outlet 買包包、去吃好吃的餐廳;但我出國是想學設計、看這邊的展覽,這是我的選擇,當自己能走在想要的道路上面、能感覺到每一個決定都是自己做選擇的、自己所追求的,為何還要對生活不滿意呢?」

「我能選擇到紐約就已經很幸運了,剩下的路再苦,就算跪著也要把它走完。既然我都能走到這裡了,就代表一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境不會是阻撓自己前進的因素,所以我不用去『比較』讓自己難過。」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來美國之後,我才發現自己是一個文字的陌生者,雖然英文不差,但你是在用不熟悉的語言向世界做思想的交換,從中會得到很多衝擊、挫折與無奈,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學習外語?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到底在東西方文化衝擊之下找到了什麼?」

異鄉遊子內心的糾結成了孟芝畢業設計《陌語莫語》的起點,她以自己多年的筆記本當作文本,透過程式將 2 萬多個單字依音節長短作整理、運算,最後視覺化於觀眾面前,隨著觀眾觸碰作品裡不同的單字節點,便會產生不同樣貌的星雲圖,煞是美麗。

《陌語莫語》對孟芝而言意義非凡,是她純粹透過創作去抒發自己在適應西方文化中的迷惘與反思,傳達的是極為個人的內在情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為得獎而創作,卻使她接連獲得國際設計大獎肯定,更因此在美國、義大利、北非阿爾及利亞、中國、台灣各國巡迴展覽。

「在藝術創作上,你永遠不知道靈感來源會是什麼,我也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用自己一直以來的筆記本做創作,而它居然能帶我去世界各地展覽。」

「我每次都會和別人分享這個作品,因為它是代表我自己,可以表達我的人生故事,我不會特別去提 Nike、英雄聯盟的案子,因為那不是我一個人做的,那是一個團隊做的,有企劃去寫文案、有工程師去 coding,而我只是做設計,所以那不全是我的意思,很多設計師都能做到他們的案子啊!而你要做自己其實很難,你要怎麼做出自己的風格、個人的特色,怎麼去影響別人才是最難的。」


是每個轉念之間,讓她活得無所限制



從來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在完成之前都看似遙不可及。

「努力、踏實、堅持」這些詞看似老生常談,實踐起來卻很困難,是最貼近孟芝的形容詞,但如果僅以此去概括她走過的路,未免把一切想得太過簡單,在孟芝身上,最可貴的是她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的環境,她不曾因爲比別人起步晚而退縮,在該要求自己的時候,從來不手軟。她不曾畏懼現實的考驗,把每個接踵而至的困難視為磨練自己的挑戰,沉住氣地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

關於追逐自己的熱情,她認為從什麼時候開始都是最好的開始,在只有一次的人生裡,她只想一直跑下去,看看自己還能到達什麼程度,就算失敗又怎麼樣?繞點路又怎麼樣?何必跟其他人比較?她知道,每個人想走的路都不一樣,而終點也絕不會只有一個。

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你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

人生從來不會是「只要努力,就能有好結果」,或許在你奮力和現實衝撞之後,發現的卻是這世上存在著更多、更難以撼動的重重限制,所以更為重要的其實是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接納那個不盡完美又脆弱的自己,是你的每個轉念之間決定了你是誰,能不能在限制之下,活得無所限制。


講者簡介

Meng Chih Chiang 江孟芝,土生土長台灣屏東縣屏東市人,目前為夢界實驗設計工作室創意總監,同時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研究所,著有《不認輸的骨氣:從偏鄉到紐約,一個屏東女孩勇闖世界的逆境哲學》。曾於多次大型國際設計賽事中奪獎: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澳門設計雙年展銀獎、 義大利 A’ 國際設計大獎銅獎、美國 Adobe 卓越設計大獎等等,並出任許多設計大賽之評委。欲更深入了解孟芝故事,可詳閱其粉絲專頁與作品集網站。


《不認輸的骨氣:從偏鄉到紐約,一個屏東女孩勇闖世界的逆境哲學》簡介

孟芝出身屏東鄉下,身體裡卻住著一個不循常規、風格強烈的設計精靈。她無畏外在環境的不平等和別人的嘲諷,終於爭取到赴紐約留學的機會。她不怕現實無情,只怕自己不夠努力,即使曾經窮到戶頭裡只剩下三十五美元,必須靠瘋狂打工、接案、申請獎學金才得以度日,支撐她的,是一股永不認輸的骨氣!

她也曾經失眠長達六年,甚至罹患憂鬱症,夜夜崩潰痛哭。面對低潮,她用跑步找回了接受脆弱的勇氣,從操場一圈開始,一路跑向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的芝加哥馬拉松。經過漫漫長路,如今的她是贏得各項國際設計大獎的設計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講師,以及知名線上遊戲「英雄聯盟」的幕後功臣,她要用她的故事告訴你:每個平凡的靈魂,都有不凡的力量!



ioh-logo

IOH

Book-Signing Tour of Meng's Autobiography

logo2_okapi




博客來(以下簡稱博):《不認輸的骨氣》是妳的第一本書,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主題?最初抱著什麼心情下筆?希望讀者認識怎樣的妳?



江孟芝(以下簡稱江):我是那種寧願在國外餓死受凍也不願意開口向家裡要錢的那種人,一開始不知道這是不是勇氣?還是賭氣?最後想想,這應該就是骨氣了。

當朋友的媽媽知道我的想法時,說:「你應該要把父母的錢收下,那是父母的心意。」這位媽媽家裡非常有錢,整天想著炒房,完全沒有聽我在說什麼。我覺得這是台灣普遍的一種情緒勒索現象:「你要乖乖聽話,父母才會喜歡你。」

一般同年紀的朋友都會告訴我,有資源就要儘量運用,學費就讓父母出、婚禮給父母打理,將來生了小孩,老人家拚命撒銀兩,買車又買房照顧金孫。他們現在不僅要養兒女,連孫子都得要一起養。年輕人覺得拿家裡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父母覺得錢塞在小孩手中才叫愛、才顯得有面子。

愛,真的是這樣嗎?

比起出走的勇氣,我相信目前年輕人缺乏的是自力更生的骨氣。談起自力更生,亞洲家長的第一反應:「你要跟我切斷關係?」其實,這只是父母放不下的防禦性心理而已。他們害怕孩子離開,他們害怕孤單,他們只是想要用經濟地位讓孩子離不開、走不了,將來功成名就的時候提起父母的名字。

親愛的讀者,不要因為一時的安逸,不敢展翅高飛;不要貪圖立即的金援,而錯失了成長的挑戰。走一條辛苦的路,絕對會讓你成為更堅強的人。

人不一定要成功,但一定不能沒有態度,這樣的想法,就是骨氣的展現。《不認輸的骨氣》這本書,你也可以叫它《窮得有態度》。

博:以妳個人經驗來說,寫作與藝術創作最大共通點與差異點是什麼?想傳達的意念是否相同?



江:這應該是我這些年回答的問題中,最好的一個問題。謝謝你們的提問。

我常常問自己,寫作佔一天這麼多時間,哪有多餘的時間創作呢?然而在創作的時候,當下所產生的興奮、挫折等各種情緒,不把它紀錄下來,事後就只有個模糊的印象,怎麼拼揍都不完整。

人的身體需要蛋白質、澱粉與各種維他命來維持生命,我們不可能只吃一種食物就能活下去,否則會營養不良。寫作跟藝術就是我生命中的兩大營養素,少了其中一種都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這兩者表達的形式不一樣,一種是文字、一種是視覺,但都是我對社會的反思與反饋,藉由不一樣的手法達到一樣的目的,有時候更能夠衝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博:好的創意並非天馬行空,是否有固定記錄生活點滴的習慣?平時如何堆積創作的思想沃土?



江:我的創意來源是不斷地觀察與練習。

第一:觀察傑出的作品、觀察社會的脈絡、觀察人的情緒。每一個創意都是透過觀察得來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從生活中採集而成的。我是一個敏感的人,想到什麼,就在行事曆裡寫下幾個關鍵字,方便日後記憶。

第二:練習。沒有練習,一切就只是紙上談兵而已,我不想當個知道路怎麼走,卻沒有實際去走一遍的人。很多人說:「這個點子我老早就想到了,只是沒有去做。」多年後,這些創意被別人想到、做出來了,他卻還以為自己才是擁有點子的人。光有靈感是不夠的,重點是你有練習去實踐嗎?

想要維持創作的水平,就是要不斷地觀察與練習,當個永遠裝不滿的瓶子,廣泛地收納知識的甘霖。


博:隻身在外求學與工作多年,踏實逐夢的過程中是否曾有恐懼、害怕的片刻?當時如何克服?



江:說也奇怪,一路上我沒有害怕過什麼,頂多害怕全馬跑不到而已。

可能是我從小窮習慣了,再窮、再失敗,頂多就回到原點而已。我沒有什麼好失去的,因為本來也沒有擁有什麼。

害怕是什麼呢?害怕是當你名聲很響亮,怕媒體挖你八卦,讓你名譽掃地;害怕是當股票大漲,看似可以大賺一筆的時候,突然一個崩盤來不及拋售,賠個精光。但是,當你手上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就不會害怕了,反而是別人會害怕你。

我很喜歡籃球巨星Kobe Bryant的一句話:「如果你害怕失敗,那你就很可能失敗。」 克服害怕的方法,就是不去害怕會不會失敗。

博:書中摘錄許多名言佳句,範圍從艾倫﹒狄珍妮、傑克﹒倫敦到《灌籃高手》的安西教練,妳平常閱讀就是如此廣泛?在工作與創作之餘,如何擠出空檔給書本?



江:其實我覺得自己還是閱讀得不夠廣泛(笑)

我喜歡看書、瀏覽網路文章、也是個句子控,喜歡各式各樣的語錄,我會在密密麻麻的筆記本裡,用手抄下這些話語,從小到大累積的金句筆記本,至少有十本了吧!即使到了美國,我都還是把筆記本帶在身邊,沒事就拿起來看一下。

工作忙完全身虛脫的時候,我只能看書。看書對我來說很療癒,就算只有五分鐘也能在心中產生巨大的漣漪,加上平時有紀錄的習慣,所以寫東西的時候,這些名言佳句自然而然地就會湧出。讀書時間不用多,零碎的時間也可以享受閱讀。

博:若遇到孩子因興趣想從事藝術工作而擔心不已的父母,妳會提出什麼建議?



江:說真的,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一直想要去改變別人,包含自己的父母、長輩、親朋好友,讓他們喜歡跟支持自己的藝術工作,這樣的心態會非常痛苦。如果父母不喜歡你的職業怎麼辦?如果長輩希望你做一份穩定的工作怎麼辦?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是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天空的。

在我的書中有一個章節〈脫離取悅別人的人生〉談到:「世界上你唯一要取悅的人,就是自己。」父母無法為你而活,也無法為你的人生負責,只有自己必須去承擔一切生命的後果,一輩子為自己所做的選擇而努力。所以,請不要擔心,你甚至要放棄「擔心」這件事,這世界上有60億人口,每天擔心別人是沒完沒了的。

你要擔心的是每天有做自己熱愛的事嗎?有比昨天更進步嗎?當你有一天成為女神卡卡(Lady Gaga),在超級盃的中場震撼高歌的時候,父母還會反對你唱歌嗎?

你唯一需要擔心的是:自己有沒有走在對的路上,並且持續成長茁壯。


博:今天哆啦A夢大方出借時光機一天,妳想到過去/未來哪一年的什麼地方、做些什麼事?



江:這種劇情設定永遠不會真實地發生,但是我們永遠都在回答這類假設性的問題:「如果可以怎麼樣的話,那麼我們會做什麼事?」或許,就是因為無法成真,所以我們才想要去滿足這方面的想像。 其實我哪裡都不想要去,只想要好好活在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你知道了就不好玩了,不如好好活在此時此刻吧!

我們可以問實際一點的問題:「如果你有一個夢想的話,那麼你現在應該做什麼才能達到?」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說:「從以前、現在到未來,永遠都是當下這一刻。當下這一刻就是時間,時間就是當下這一刻。」

不用回到過去,也不須等到未來,現在,就立刻動身去做任何更接近夢想的事吧!

對現在的我來說,就是好好地把新書出版。

博:做為一名夢想特派員,能否推薦5-10本最想分享的閱讀書目,並各提供30字內的理由?



江:
1.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什麼是快樂?什麼又是成功?到底人的一生在追求什麼?在糾結什麼?看完會有種好好認真活著的體悟。

2. 《被討厭的勇氣》
這是近年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釐清了關於人際關係與自我價值的課題。

3. 《挺身而進》
消失中的女性領導人,不是因為女人太少,只是女人常常輕易放棄為自己發聲的權利。現代職場女性必看的一本書。

4. 《許舜英古著文本》、《許舜英購物日記》
學廣告的,別說你沒聽過許舜英!這位廣告界的超級鬼才,一句話抵千言萬語,風格強烈的用字,一看就是許舜英的獨特見解。

5. 《記得你22歲的眼神》
一本人生勝利組的書。淺顯的字眼,好像在閒話家常的臨場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我們都對成功的人太好奇了,它就是一本讓你了解那個圈子的人,有多麽成功與多麽與眾不同。

6. 《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
在跑步的路上,這是給我很大勇氣的一本書。 作者曾經那麼胖、那麼負面,又受到排擠,但是現在是跑步界的第一女神,巨大的轉變讓人動容。

7.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因為場景在屏東,又是傳達對於母親的愛,這本書引起了我的好奇。我被龍應台的每個字句所吸引,面對世代間的糾葛與不捨,也是我正在學習的課題。

8. 《Re:沒有代表作》
設計人的聖經,至少對我來說。也是所有聶永真的書之中,我最喜歡的一本。

9. 任何關於狗的書。
不論加班到幾點、踩到狗屎、被雨淋成落湯雞,只要翻開有狗的書,都覺得那一天很美麗。快樂其實很簡單,找到自己最喜歡、最舒服的事,看著狗狗的笑容,我不禁噗哧一笑。

走在夢想的路上不要太嚴肅,要求自己百分之百完美,只看知識型、勵志型的書籍。喜歡動物,就看寵物的書;喜歡做菜,就看烹飪的書,生活是需要調劑的,每天夢想東、夢想西的也很累。或許,找個時間放空,什麼都不想,看一片空白的無字天書,也是個好選擇!

commonhealth

CommonWealth Magazine

憂鬱症送的禮物 紅點設計獎得主江孟芝:不完美卻真實的你 最美

by 梁惠明
August 01, 2018



一位身形瘦削的女孩站在聚光燈下,彷彿一陣風吹過來,她就會腳步踉蹌摔進周圍的黑暗裡。「不完美卻真實的你,最美,」細微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出這樣的訊息,「你能忍受多少孤獨寂寞?」在28歲時就贏得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等多項國際獎項的江孟芝,風光背後的孤單寂寞與求生壓力,讓她一度失眠到罹患憂鬱症,但這些卻都化成她人生最重要的養分。

在國際設計界闖出成績的江孟芝,屏東偏鄉出身,成績優異從國立大學畢業後,申請到教育部留學獎學金,前往全美國排名第七的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攻讀電腦藝術碩士,並以畢業作品「陌語莫言」,一舉奪下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美國Adobe卓越設計獎、英國流明獎、Google Chrome創新實驗網站等等獎項,現在還以暢銷書《不認輸的骨氣》作者之姿,跨界打出知名度。

這只是江孟芝一半的故事,是大家都為她鼓掌又羨慕崇拜的光明面。但她還有非常完整的另外一半故事,大多數的人會希望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


光鮮亮麗背後……孤獨曾是她最長久的伴侶

毅然追夢的江孟芝,和父親有極相同的基因,就是要「勇敢活出自己原本的樣子。」江爸爸在肩負家計的時候,辭去公務員鐵飯碗,全力準備中醫師檢定特考,全家頓失經濟來源。江媽媽只能扛起要養活孩子的重大責任,每天疲於長時間工作,無暇照顧孩子。

「我並不怨恨自己的出身,但我真的很孤單。」江孟芝的童年是鑰匙兒童的代言人,每天下課後,自己回家,自己吃飯,自己打理功課……陪伴她、當她家人的是一隻狗。

「因為家裡的狗兒,讓我不覺得自己很寂寞,但是來自外界的異樣眼光,卻讓我一直都在孤單裡,」江孟芝說,她自小就被投以「來自不正常家庭」的眼光,父母離異後,她又莫名背負「單親家的小孩可能都會有人格缺陷」的標籤。

除了不友善的睨視之外,現實的生存問題,不斷出題考驗江孟芝的耐力。她眼看著母親的辛苦,堅持要自己籌措學費生活費,別人的大學生涯多彩繽紛,她卻得接下多個家教努力賺錢,無暇與同學活在同溫層,「很多時候,我都是一個人。」

即便來到夢想中的大蘋果紐約,進入心中首選的學校,拿獎學金出國的江孟芝,初到異鄉落腳,交了學費之後就沒了生活費,沒錢又沒人脈的她,窩居在紐約破爛狹小的房間裡,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舉目無親,語言和文化落差也都還在適應,她曾蜷曲在小房裡,默默哭泣,「這可能是我覺得人生最孤單的時候。」


青春年華的失眠悲歌 卻成人生「變調」的前奏曲

江孟芝看來比一般人更瘦削,但紙片人遇上長年艱辛貧困生活,卻琢磨出鋼鐵人的意志,依舊保持優異成績並且養活自己。只是年輕的心靈還是默默說出心聲,她20歲出頭時,開始失眠。

「害怕睡覺的恐懼,每每在夜裡發酵,無助的眼神在無眠的夜裡滿是傷痕。我躺在床上緊閉雙眼,默默練習吸氣、吐氣,但越是調整呼吸,思緒越是混亂,看著指針從午夜十二點走到了凌晨五點,卻絲毫沒有睡意……」,江孟芝描述自己當時的痛苦,「每到夕陽西下,精神壓力就節節高升,身體疲憊到無法負荷,彷彿置身在黑暗中,看不見任何希望,有好幾次在無法呼吸的窒息感中哭泣,內心不斷地冒出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難道我有憂鬱症嗎?」江孟芝終於鼓起勇氣求診,一見到醫護人員,她立刻情緒崩盤,整整一小時泣不成聲無法言語。但更令她害怕的是,當她聽見醫生要以藥物做長期治療時,她更憂心:難道只能逼迫身體仰賴更多、更重的藥物活下去嗎?

「假裝不存在,脆弱不會因此而消失,」江孟芝說,「許多人都勸我:不要想那麼多,憂鬱就會消失了,一切就會自然而然變回正常的樣子。」

「但是憂鬱真的會因此就逃走了嗎?」被失眠困擾了4年,江孟芝親身體驗是:「憂鬱不但不會因為假裝不存在而消失,反而因為沒人願意體會我的心情,覺得越來越孤單失望,產生更多恐懼和不安全感。」

「我永遠記得,那是一個頭痛欲裂的星期六早晨,一夜沒睡的疲憊讓我連呼吸的慾望都沒有」,江孟芝描繪那一天,彷彿接到天意指示,她決定做件以前沒有做過的事,「今天開始,去操場跑一圈吧。」

自此之後,她固定到操場報到,生命終於來到陽光冉冉升起的破曉時刻。


相信自己 每天做一件你不敢做的事

彷彿被拋入絕地,重傷的江孟芝突然回神,她決定不再逃避憂鬱的事實,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脆弱,讓自己最柔軟的一面被看見、被討論。

「相信是一種個人信仰,相信弱不禁風的身體也可以跨步前行,相信在捉襟見肘的經濟困境下也可以出國留學認真追夢,這是相信的力量,是跑步讓我相信了『相信』。」

江孟芝從一天跑不完800公尺,一圈一圈慢慢拉開距離,她在跑步中,感受到體內呼吸和心靈的平靜,「不再勉強自己硬撐,誠實面對自己,不要只待在委屈裡,不溝通,不改變。人只有被自己困住,沒有人真能勉強你什麼。」

她語重心長說,「害怕,讓我們乾脆什麼事都不做,甚至做錯,為什麼我們要讓恐懼癱瘓人生?」她以股神巴菲特的話當座右銘,「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面對憂鬱 你並不孤單」

江孟芝想說,「所有低落的情緒都是正常的情緒,我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正在經歷這種情緒的人。」

問江孟芝,對走過地獄幽谷的心情,她眨著小小臉蛋上的眼睛,認真琢磨語句,「我從來沒有怨恨過有這樣的家庭背景,雖然我曾經一直很窮,但我現在真的很感謝所有這些磨難,比起別人從小衣食無缺、家庭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其實更衷心喜歡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清寒背景,」江孟芝笑著說,「與其希望家庭完整,我更希望爸爸媽媽過得幸福快樂,是我帶著媽媽搬出原本的家,自己獨立。」

「活著,就是從撕掉標籤開始,人要是一輩子隨波逐流,那就真的失敗了。」江孟芝站在誠品書店裡,對眼前擠滿的聆聽群眾分享她的故事。也許因為眼前的成功亮眼,讓她被外界看見,但我想,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珍貴的是這股不認輸的骨氣,我們都需要從中汲取一點力量!